在2023年青島電影學院“金象獎”頒獎典禮上,一名獲得三等獎的女生上臺后突然奪走主持人話筒,宣布拒絕領獎。大概意思是,她自己掏三十多萬(學校出了一部分)用心拍攝的影片《吹響小山河》沒有得到學院認可,覺得很可惜。同時提到影片在國際上獲得了很多獎項,包括一些A類提名,所以對于學校評出的這個三等獎她是不接受的,言外之意獎項評低了,最后她撂下一句:“我會繼續(xù)熱愛我的電影,但這個獎我今天領不了?!?/p>
(資料圖片)
就流出的視頻來看,從當事女生說出“沒得到學院認可,覺得很可惜”開始,其實場下就已經一片嘩然了,緊接著現場工作人員上臺打算接過話筒,但是當事女生還是堅持把話講完,之后才轉身離場。雖然再往后的現場情況沒有相關視頻流出,但是不難想象的是,這次頒獎典禮注定是尷尬的。
當然因為這一幕的流出,也使得青島電影學院方面不得不面對輿論。目前,就青島電影學院方面在接受不同媒體時的表態(tài)來看,總體上是比較說得過去的。其一、強調評委老師很專業(yè);其二、是否會對獎項進行調整還不確定;其三、不會處分當事女生,她已經畢業(yè),會保護好自己的學生。
一定程度上,作為校方來講,也只能給出這樣的態(tài)度。甚至從事情的發(fā)生來看,估計也是一頭霧水。因為比起校方怎么面對這件事情,更重要的是輿論層面怎么看待這件事情,并且說回各自的立場又該如何理解這件事情。
先說輿論層面的反應。就當事女生的影片來講,如果撇開這件事情,單純地站在學生這個大前提下評價,輿論層面估計也會覺得不錯。但是因為這件事情留下的“強要感”,輿論層面難免會反感,因此評價自然會更為苛刻,以至于當事女生被罵就成為輿論層面的基本盤。
另外,有人也比較公允地放出獲得一等獎的影片《紅日照青林》和獲得二等獎的影片《行舟》的播放鏈接,意思當事女生認為評委們評低了,所以讓大家也給評一評,看結果如何?不出所料,說好的也有,說啥也不是的也有,總之很難一概而論。
到此為止,其實這件事情也就比較清晰了。作為文藝作品來講,雖然存在優(yōu)劣之分,但是都在優(yōu)秀序列中的作品,往往要是硬排序,肯定是需要有傾向性的,也就是按照一定標準來評價。換句話說,國際上獲得了很多獎項,包括一些A類提名,只能證明作品在對應的標準下被認可了,但并不意味著可以通吃獎項。
當然有沒有通吃獎項的作品呢?肯定是有的,但是挺少的。所以這件事情本身的問題,并不在于評委們是不是沒認真評分,而是當事女生對評價本身存在認知失調。一方面,不是花了多少錢,投入多少心血,獲過多少獎項。所有人就都要說好;另一方面,不是說這一次給評高了,意味著就水平真的高了,也不是說這一次給評低了,意味著就水平真的不行,而是要在評價中看到別人怎么看待自己的作品,從而尋找繼續(xù)精進的路子。
也就是說,可能就現場感受來講,當事女生很是不滿打低分的評委們,但是再過一些年以后,她應該感謝那些打低分的評委們,說到底,年輕人最怕的就是“出道即巔峰”,很多時候當時看來很爽,很輝煌,但某種程度上,“捧殺”也會成為止步不前的最大阻力。
與此同時,作為在公共場合下的舉止言行,我們除了要維護自己的利益,也要考慮不影響別人的利益,否則理由再怎么冠冕堂皇,也是一種有失體面。就拿當事女生來講,她是講爽了,可是留下的爛攤子誰收拾呢?
之所以這樣說,并不是覺得為了維護集體面子就必須不顧個人利益,而是對于這種相對松散的集體給個人的榮譽,個人不應該過分為了榮譽輕重而不顧一切的撕毀臉面。說句不好聽的,那些連獎項都沒評上的人,難道就提刀捅人嗎?
不夸張地說,輿論層面群情激憤,甚至開始對影片《吹響小山河》進行跑偏性的開扒,也主要還是對當事女生的言行邏輯看不慣。換句話說,無論是當事女生,還是輿論層面,都其實沒有把焦點聚集在影片的藝術創(chuàng)作評價上。當事女生的邏輯是:那么多人都說好,你們也得說好;輿論層面的邏輯是:那么多人說好,就一定是好的?
由此再看這件事情引發(fā)的輿論紛爭,其實就是“做事先做人”的問題。當然,我們也不是認為,人做到位事做得再爛也行,而是事做得不錯的情況下,更要把人做到位,否則事做得再好,也是不行的。當然考慮到當事女生年輕氣盛、年少輕狂的現實,輿論層面在批評的同時,也盡量給予寬容,不要因為她的莽撞就徹底否定她的作品,否定她的未來。
關鍵詞: